近2年大型商場交易案(製表:記者徐義平 圖:資料照、取自Google Maps) |
2021/01/24 05:30
〔記者徐義平/台北報導〕國內商用不動產指標交易案,以往多是辦公大樓獨領風騷,偶見指標大型飯店交易案插花;至於商場、百貨、大賣場等交易案,除北市信義計畫區A8、A11館外,鮮少躍居主角,但過去兩年卻出現五宗交易案,累積總額近七三○億元。
自二○一九年起,商場、大賣場的交易案頻傳,前年一月,新掛牌REITs(不動產投資信託)與德國最大退休基金BVK各出資六十五億、合計一三○億買下台茂購物中心;同年九月,中石化砸三七二億吃下威京集團關係企業京華城。
二○二○年一月,板信劉家以興輝建設名義砸逾五十一億元,吃下新北市中和美式大賣場好市多建物租約與所在土地;同年十月,國泰人壽以四十六.八億元買下桃園廣豐新天地商場;同年十二月底,上市建商皇翔建設董事長廖年吉以家族投資公司砸下一三○億元買下北市敦南SOGO整棟。光是二○一九至二○二○年,就有近七三○億元買下商場與大賣場。
瑞普萊坊零售物業代理部資深總監李誠慶表示,近兩年利率超低、房市旺,讓屋主惜售心態更高,加上收益穩定、租金持續走高的辦公室供給緊縮,甚至出現「現貨」買不到便跑去掃「期貨」(正在興建的商辦);例如北市南港「世界明珠」以及去年四月取得使照的「國票金總部」(預售案名「亞太置地」)。此外,此波商辦供給緊縮,相較疫情衝擊讓零售市場前景混沌,因而出現業主獲利了結需求。李誠慶分析,近兩年成交的商場具三項特色,包括整棟產權單一;基地及量體面積大而完整,有利重建或變更;品牌好,聚客力強、產生現金流,具未來話題性。
第一太平戴維斯資深協理丁玟甄指出,近年店面交易清淡,但動輒五十億或百億元的大型商場交易案卻屢見不鮮,主因大型商場有專業經營者及長租約,租金收入穩定,整棟購入還有重建潛力,像京華城就是中石化買入後打掉重建商辦。
原文網址:https://ec.ltn.com.tw/article/paper/1427617
留言列表